2016年7月29日 星期五

《臉書》不吐不快的遊覽車問題

 


參考一下。比名嘴胡扯要到位得多。

2016.7.29 16:53:43

Alice Chang: 我也覺得原文前面有關「拼裝車」那段,純粹只是辯解。應該po到原文給他看。倒是原文後半段點出幾個問題及對策,值得參考。

2016.7.30 8:52:53

真是大哉問,很難三言兩語回答。拿最近發生的小事做例子好了。前陣子我為老爺車更換一批老化零件,開銷折合美金約四千;在美國的小舅子汽車故障,維修報價四千多,他直接說甭修了,換一台。雖則每個人行事作風不同,但在美國換車成本比台灣低得多,換作是我,可能也會作此選擇。在台灣,奇怪哩,品質沒比較高明,價格卻高出很多,1800CC售價可比美國3000CC。其中歷史糾葛複雜,所以在上述文章中,見到「民族工業」四字,頗有些感觸。

2016.7.30 8:53:04

話說我把老爺車牽回家,老婆大人怪道:「花這麼多錢,看起來沒怎麼新哪!至少開起來比較舒適吧?」我說:「也沒啥感覺。這些零件大都與安全有關,大概要等萬一出事,才知道好處。」其實台灣人的民族性,除了貪小便宜得過且過之外,還有人點出一項,就是很容易由表面來評價他人,也評價自己。看得見摸得著的才有價值,也才能讓別人覺得你有價值。服務、軟體沒法秤重,顧客不會買單。遊覽車裡擺冰箱,到底要幹什麼?然而不管有沒有用,台灣人上車見到冰箱,就豎起大姆指;然後別人有而你沒有,你的「服務」就太差了。

2016.7.30 8:53:13

只能說,各地國情不同,「生態系」也就不同。只好這麼說。

2016.7.30 8:12:54

恐怕我無法為原作者回答問題哩。此外,原作者的確是拼裝車(前)業者,他自己也承認,雖則他不太喜歡這個稱呼。也正因如此,他能夠指出一般人難以注意的地方。所謂值得參考,指的是這裡。



 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