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2月8日 星期四

成語就像酸白菜

由「成語典」而引發的這一波口水戰,在我看來,骨子裡又是一齣政治人物壓制反制對手、媒體敲邊鼓起鬨的戲碼,不值得費筆墨評論。閱報時發現,怎麼竟還有人在談這件事情,匆匆回應那篇文章,算是表示一點看法。未竟之處在此補充。
(我的回應)
編纂成語典這件事情,本來沒什麼對錯。如果把它看做工具書,作用是查詢成語的意義典故,儘可以加入一些冷僻或通俗的用語。比方說有人用了三隻小豬的典故,讀者不解,就可以上網翻查。至於讀過解釋之後是恍然大悟或嗤之以鼻,就不是編纂詞書的問題了。

除非--我懷疑爭論這個問題的人,很多是這種想法--因為是教育部編纂,有其至高無上、定於一尊的地位,甚至學校或聯招會用以出題,因而不能容忍一絲出格。要我說呢,這種想法才是封建餘毒、一言堂思想。類此傳統思想深植台灣各色人等心中,倒不以藍綠為界。以顏色為題大發議論,沒什麼意義。

至於杜正勝其人無端捲入,和他發言急躁的性格有關,和他坐的位置更有關。坐那個位置本來就有一堆人等著修理,杜某不知收歛,反而常擺出打擂台的架勢。這才是關乎藍綠的場域,成語典只是引子,好比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」(喂!這個詞彙似乎也值得收錄吧)。

拉扯什麼用不用成語、去不去中國化,都只是平頭百姓無聊噴口水。就像我這篇文章用了幾句成語,你有興趣數嗎?我又不是電火球。
「成語典」一辭當中的「典」,可以說是經典之典,也可以說是典故之典。你說難道不是同一個典字?差異當然是有的。前者是聖人牌位,後者則是故事趣聞。我不願揣測編纂成語典的大學問家心中對自己的著作有何期許,個人以為在網路時代,經典或典範的存活率和壽命都愈來愈低,看做典故呢,說不定還活得長些。

政治場域中的彼此攻訐,小民真的不需要太認真看待。成語是文化層面的東西,不會因為政治人物說不要就消失了。成語就像酸白菜,加進火鍋裡可以提味,直接拿來啃就會讓很多人受不了。運用得當則畫龍點睛,用得不好、能怎麼說呢?是寫文章的人自己的問題吧。完全不用成語當然也能寫出漂亮文章,觀乎各人功力修為。成語只是食材,好料能不能變成好菜上桌,還得看大廚本事。那位星空兄拿一篇網路上的搞笑文章說明成語之害,其實教國文的也是拿它當反面教材。

由成語拉扯到去中國化,吵起來就更加無聊。這個政府,大事好事辦不了幾樁,只會搞雞腸鳥肚的小動作。常人對不可知的未來徬徨無對,改個名看能不能換換手氣。公司名稱甚至國號,都沒有不能改的道理;然而不能正視大局籌謀對策,以為改名就能改運,根本就是耍童乩。

中華民國也好,台灣也罷,政治實體存在了數十年,有主權、政府,和自己的軍隊,這還不能算獨立,怎樣才是獨立?獨立是實質,是現況的露骨說法,統一才是需要討論的議題罷。每個受敵意強鄰陰影籠罩的國家,都要面對某些困境。古巴被美國制裁了幾十年咧!不妨猜猜如果她改個名字,比方叫「卡斯楚合眾國」,能不能解除禁運?我好像聽到有人說古巴有聯合國席次,還是拉美之光什麼的。老實說,考慮古巴的糧食配給狀況,我覺得身為進不了聯合國的台灣人,面子裡子都足得多啦!也有人說台灣護照處處碰壁;古巴人倒不擔這個心,他們大多數人一輩子也出不了國。

一個政府故意混淆議題,拿些不急之務當正事辦,根本是聲東擊西,掩飾自己的一籌莫展。遊覽車管不了、病死豬無法度,我看國號改為「永安」好了,看這些問題會不會消失。

國營事業的名稱改了就改了,一時的營業損失不久就會賺回來;銅像撤了就撤了,民智大開的社會早已不再需要這許多圖騰。怕只怕政府辦了這點芝麻綠豆就沾沾自喜,將來別說立銅像,沒鑄成鐵像跪到廟門口就不錯啦!
 


原發表於Jeff & Jill的窩,2007/02/08 19:05:26


《以下留言與回覆,來自 聯網

01. 123酷媽  2007/02/13 05:56

有感而發
中共就是耍白癡
才會多走了五十年冤枉路
現在輪到台灣了
民進黨不知會白癡幾年才醒悟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