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6年8月25日 星期五

網路發表與出版──再談李家同教授對部落格的看法

李家同教授最近常常挨罵。可能需要研究是否沖撞了什麼

李教授是我向來敬重的前輩長者,學術成就和教育風範都足為後輩楷模。針對這段訪談,我同意對現況的觀察並不離譜,但顯然小看了未來發展的潛力。(參見前篇

眼前部落格的數量呈爆發性成長,但相應的規範和運作機制未見成熟。好文如星空焰火璀璨四射,然而現實是,個人能力時間有限,根本沒有可能盡收眼底,連匆匆瀏覽都是很吃力的事。到目前為止,我累計訂閱了兩百多位朋友的網誌,最初都是一場驚豔。然而平均每天超過四十篇新作品,著實很難以消化。老朋友有時都不得不割愛,更難以尋覓新朋友。數大便是美,只是美得有點可怕


因應之道仍然要進行篩選。在量的方面,點閱率、推薦排行榜等,呈現作品受歡迎程度的技巧在發展中。當一個公正的衡量機制成熟之後,就是引進商業運轉的時機。我說的是營利性、或部份營利的部落經營者(如聯網),將利潤與有志名利的部落客分享,達到雙贏。可能模式之一,像是Google的AdServe,在作品中夾帶廣告,按點閱率或推薦數付費。商業機制會自然篩選出一批具有相當水準的作者,其中較有希望的還會被炒作捧紅,一如時下的媒體生態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,也能夠鼓勵新人投入創作。

在質的方面,有所謂「網摘」在進行淘沙的工作。基本上是針對特定主題,集中推薦摘錄者(網摘師)認為值得一看的作品。有些自發性的部落客經常發表對其他部落格的評論,假以時日應該有機會形成具權威性的論壇,更精緻地過濾出優質佳作。這類評選組織的公信力需要時間和善意逐步累積,但我相信一定會朝這個方向發展。

照這麼說,豈不仍然只有金字塔頂端的作者才有機會享受名利,如同現實社會一般?李教授可能著眼於此,才說出「好像把文章貼在自家門口一樣」的話,因而難免悲觀。然而這正是我認為李教授低估潘朵拉盒子威力的同一理由。

文章貼在網誌,和貼在自家門口當然是不一樣的。就算棲身鬧市,每天路過家門口的人能有多少,更別提當中有幾個會駐足觀賞。然而藉網路之便,你的作品是向全世界發表;套句行銷口吻,市場由區域拓展到全球,而你甚至用不著負擔運費。就算迴響比率再低,累計起來的數量,也比家門口高得多。就像不時到我灶腳行走的朋友,雖說每日不過區區數百(這個數字從何而來,我一直感到納悶),但分別來自紐澳、北美及亞歐大陸,這是傳統出版形態所極難辦到的。

更重要的是,網路生態突破傳統媒體(或學術團體)的壟斷,實現分眾市場的可能。你的創作或學術研究再冷門,都有機會獲得(那怕很小的)重視,受到特定團體的青睞。和你一樣的同好,在台灣兩千萬人裡面,可能找不到第二個;全世界加總也許不到五十之數。但經由網路,散佈全球的五十個人,就形成一個獨特的團體。這樣舉例有點極端,但你可以自行演繹。

商業運作也是一樣。每日數百的點閱率,或許只夠為你多賺一罐奶粉,但有水準的作品不致因無處發表而被埋葬,只能期待百年以後出土翻身。逐步建立公信力的網路評鑑團體,甚至有機會挑戰現有霸權。拜日新月異的科技所賜,你的作品也許今天只是靜靜躺著,若干時日後不知怎地就被某個新興媒體看上一夕爆紅,而不是被一陣西風吹落故紙堆裡。

網路出版有一天可能成為主流,但它帶給這世界的重要發展,應該會在支流、上游,乃至源頭處的滴涓活水上。李教授真的太悲觀了。
 


原發表於Jeff & Jill的窩,2006/08/25 18:53:47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